冷色和暖色中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策略——国家艺术基金(2018A04(085)0616) 【项目日志49】-艺术与科学 Art and Science

中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策略——国家艺术基金(2018A04(085)0616) 【项目日志49】-艺术与科学 Art and Science

2018年12月7日上午,2018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术月暨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由该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王旭东博士讲授课程《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王旭东老师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课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行为,它也是文化阵地,关乎意识形态,是建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课题。

但是,中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还处于非常起步的阶段,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很多人习惯的称之为“博物馆文创”,也有不少人使用其他各种称谓,例如“博物馆衍生品”、“博物馆纪念品”、“博物馆商品”等,这说明大家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还不明确。

这种认识不明确是普遍的,包括博物馆管理者、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文博专业的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文博相关的企业、媒体等相关人员。他们大多数从事、参与或接触过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工作。但是大家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概念持有不同观点蒂爵珠宝,常常使用不同表述方法。这反映出人们对该对象本质属性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较模糊,对其本质属性、价值构成也未能形成准确判断。

王旭东老师在课堂上详细的分析了“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文化、艺术)衍生品”以及“博物馆纪念品”等不同概念的属性特征,呼吁大家认真思考,根据本馆自身的情况规范的使用概念,同时也要互相理解,保持沟通的畅达,以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胸怀、务实的精神做好中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在课堂上,王老师很务实地提出了在具体使用中使用概念的建议,希望大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例如:
当从产业或者从设计开发的角度谈论时,如果明确按照某种开发路径进行时,可使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或“博物馆艺术衍生品”。
如果没有明确的开发路径,可使用“博物馆文化产品”,或“博物馆文化创意和衍生产品”;
当从消费者或者游客角度谈论时,可使用“博物馆纪念品”;
应尽量避免随意叠加造词,使概念含混不清,难以指向其本质属性。例如,“旅游文化衍生品”、“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博物馆旅游衍生纪念品”等。

在梳理、分析完概念之后,大家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接下来王老师结合多年对国内外博物馆文化产品类、价位等数据分析,提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雁阵”模式。

王老师以大雁飞行的阵列启发大家,在博物馆设计开发文化产品时,要充分地考虑产品分类、品类规划、总体设计,阐述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应注意数量、模式、组织、目标、族群这些关键要素。很形象地说明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某个个体产品,而在于整体组织,是要建立一个文化基因鲜明的“产品族群”。

王老师提出的这一分析模型源自于扎实的数据调研和分析,通过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国内外10几家博物馆网上商店相关数据的分析。基于此他提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中应该注意的品类规划、文化资源与转化等策略性问题。


感谢王老师的精彩课程漳州正兴学校,作为项目负责人也感谢您对班级的操劳与付出,您辛苦了,我们一定学以致用,努力为文博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学员感悟:
于素敏
王旭东老师课上阐述了关于文创产品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分娩大师。一、什么是文创产品?老师首先从文创产品概念入手,对目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有着多种提法,如纪念品、文化衍生品、文化创意产品等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目前要具体开发什么?二、对博物馆可开发资源进行分析梳理,分析文化亮点在哪里、哪些文化元素可识别度高、文化价值高就是开发可利用的资源。文创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没有清晰概念。三、是如何开发文创产品?老师提出了雁阵法九阴邪君,即要开发文创产品,是要设计一个雁阵,而不是一只雁。分析博物馆商店是最后一个展厅的说法,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置一定要情景化。当观众参观完展览,进入文创产品区,要感受到展览的延伸,让观众有文物带不走,但可以带走这里的展品的氛围。这这些提法为开发文创产品的指明了大方向。四、开发哪些产品?提出商品的分类和品类规划冷色和暖色,并提供了品类规划参考模板。通过国内外大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数据分析,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现状并探索未来,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文创开发的理论框架。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文创产品和如何开发文创产品。我将学以致用,对我馆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开发方案。
车志红
今天听了王旭东老师讲了一堂有关博物馆“文创”工作的课,收获很大。
首先,注意到了以前应该注意而没有注意的问题,比如“博物馆商店”的陈列方式的问题等很多问题。
其次,了解到了很多国内外,不同群体对博物馆“文创”工作的理解、现状。
最后,听完这节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和认识。长期以来凤安驾校,由于体制的原因,观念的原因、责任认识的原因、能力学识局限的原因等等,在文博界围绕博物馆“文创”工作,至今争论不休,截止到目前也没有达成基本一致的认识。
一. “不应该做论”者,一方面可能不了解文创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是“后顾无忧”所至掉脑袋机械舞。
二.“没有积极性”者,主要可能是体制原因。
三.“不知怎么做”者,主要是能力问题,因为怎么做涉及的是考古和历史以外的知识能力问题。
我认为,博物馆应不应该从事“文创”工作已经没有必要争论了,结论是应该做!而且应该做好!博物馆怎么做好“文创”工作需要统一认识樊锦霖,博物馆同仁需要加强对自身优势能力的认知。博物馆同仁应该在“文创”这个大产业链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忘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目前博物馆文化宣传工作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新狄青,博物馆不仅应做好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播工作,更应该减少浪费纳税人的钱!在发挥正向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和贡献自己的文化经济价值,这是今天文博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梁雪松
今天终于等到了本次培训项目班主任王旭东老师给大家讲课,他课程的题目是《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策略》。王老师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取得的成果,说明高校设计团队与一般公司设计团队的不同在于设计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分析问题”的思路。他今天的课程实际也是对于中国博物馆“文创”现状研究分析的一个产物。首先,他从概念上对与博物馆“文创”相关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艺术衍生品”“纪念品”“博物馆商品”等不同概念进行了分析解释,指出以上概念在使用中并未被加以严格的区分,使用也比较混乱恰恰源于国内博物馆行业对于“文创”领域的认知还处于“混沌”的状态。通过对各个概念所指本体在属性和本质上的梳理可以看到这种认知错位显然会造成行业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包含“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和“博物馆(文化、艺术)衍生产品”(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两种产品研发思维),能够更确切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也能较全面的覆盖该对象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内容。
在对有关概念进行理论梳理之后,王老师提出了他认为现阶段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可以遵循的一个规律:“雁阵效应”,以大雁飞行的阵列为例,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应考虑到数量、模式、组织、目标、族群这五个要素。这一分析模型的来源是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大英博物馆、国博、故宫等国内外10几家博物馆网上商店相关数据的分析。基于此他提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中应该注意的品类规划、文化资源与转化等策略性问题。最后他以迪士尼授权模本的案例和北京奥运会视觉设计的案例结束课程。
在工作中我们确实经常遇到王老师所指出的问题,实际上在博物馆行业之外,许多人对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概念还并不明确。在给我馆上级单位汇报工作时,经常会被问及文创开发和礼品开发有什么不同,这显然说明社会普遍存在着对这一概念的模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财政支出中实际上是不存在“文创品开发经费”这一说法的。王老师的课题更具研究性质,应该说他从概念出发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行业分析模型,对我们未来相关产品战略制定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田丹
今天上午,此次培训项目的组织者清华艺术与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旭东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策略》,关于博物馆文创课题,他从博士期间就致力于调查与研究。王老师首先从概念定位上,分别解释了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衍生品、博物馆纪念品等4种概念名称所强调的本质属性,帮助我们正确区分文创领域中的不同名称及其属性,从概念到本质探究博物馆“文创”是什么?对于我们国内习惯称呼“博物馆文创产品”给与纠正,认为用“博物馆文化产品”定位更合适;随后,他结合多年对国内外博物馆推出文化产品类别、价位等数据分析,提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应采用“雁阵”方法,强调本馆设计开发文化产品j甄吧,产品分类和品类的规划研究十分重要。最后,他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商店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博物馆商店要情景化设计,让消费者联想到展览并同时结合当下将他们带入到现实生活。
王老师在授课中毫不掩饰地指出目前国内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仍处于混沌状态,我作为展览策划人通过今天的系统学习,会积极主动思考、推动及规范本人所在馆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也希望今后能与王老师对于本馆大型临展推出的文化产品设计策略等问题予以探讨。感谢王老师的授课!
苟艳红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开发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但对文创产品的称谓,无论是博物馆自身,还是国家政策文件的表述上都未能统一,集中在‘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衍生品’、‘博物馆纪念品’、‘博物馆商品’等5种称谓,文创产品和开发工作整体处于一种‘混沌、无序摸索状态’。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概念认识模糊,对其本质属性价值构成捕捉不明,势必就让我们对文创产品开发及后续一系列工作思路混乱,做了很多,但还是很迷茫无措科瑞莱。但今天王旭东老师的这堂课,就让我们豁然开朗,从混沌转入晴明,王老师细致分析了以上最常见5种称谓的概念和本质属性,从中发现‘博物馆文化产品’这一定义,更贴近对象本质属性,也能较全面覆盖该对象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内容,何孟怀深以为然!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路径又该怎样呢?王老师选取了包括MOMA、大英、卢浮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在内的13家在文创开发上较为成功的大馆,细致梳理了他们产品的规划、划分、价格定位和名称称谓等方面,对国内博物馆文创开发路径提出独创性的带有强烈王氏特征的‘雁阵理论’,非常实用,王老师的研究有理有据,观点鲜明,研究工作扎实严谨,实用性针对性非常强,也从中看出他的治学态度和思维深度。准备将他的研究成果直接纳入我们博物馆文创开发工作指导原则和工作手册之中。

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力的一对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