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植润文化祝您端午安康!-植润文化
端午节的“原味”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文字“五”与“午”通用。故端午即夏历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闻一多云“端午为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设定此为祭龙祭祖之日,则前人无说极品特工女皇。其实“端午”之设,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
公历以6月27日为夏至之日。上古历法之夏至,则在五月初略相当于端午五月五。据史学家常玉芝等考证,上古以夏至为大节,乃是殷商王朝古历法的新年,尝新麦、植新黍之日也。
[按:近年商史学者研究甲骨文,发现夏历五月是殷历之岁首。常玉芝说:“气象卜辞证明殷历岁末岁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历的岁首一月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即相当于夏历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所以殷正建午。”
“殷历是以麦收后的始食麦、种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时作为岁首正月的。于农事,则称‘食麦’月;于天象,则称可标志岁首的大火为‘大辰’、‘天子大纪’。此月为夏至所在月,相当于夏历五月,借用月建称名,则可说是‘建午’。”]
古代历法经历多次演变。据《晋书·律历志》:“颛顼以孟夏正月为元。”孟夏,夏历五月也。(此则资料至关重要,它表明汉代以来所谓“古三正”的传统说法是不对的。上古颛顼历法曾经以夏至为正月。)
在古代礼制及宗教文化中,夏至与冬至,是历法的分界线,其意义至关重大。《周礼·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贾疏:“冬至日阳气转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转升而祭地祇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墠(音扇)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祇皆出。”可见远古有夏至祭地祇的风俗。所谓地祇,就是地灵,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谓“田祖”。
殷商历法,以夏至(端午)为正月新年。西周建国后改历,以立春为正月新年。其后,汉代行太初历、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夏至与端午遂分别为两个节日。
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祇节”。《道藏·岁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绝色军师。”
据《风俗通》,古时夏至原曾有煮龟之俗,“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龙物也。“秋”字《说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龟。龟古音近秋。根据先秦古历法,夏至一阴生,此日过后,天遂交入秋令矣。
据甲骨文爱神苏西,娄清夏至之日,新麦成,种新黍,故以之为食新麦之节日。西周以后,则演变为端午尝黍并以新黍献神之俗。《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略引)
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主,古时包粽子用黍。【1】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许慎《说文》:“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禾下从汆,象细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所谓角黍,也就是献神尝新的粽子。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注:“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阳具)也。据古人说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宽叶月上重火,盖取义于“荫”。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尔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乃具成“阴阳之象。”
《齐民要术》:“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象宁波精达。”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巴黎一夜。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刘红卫,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郑翠萍,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绝代修真,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好色一代男,故有此俗。划龙舟有什么寓意?
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小罗伞,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沅陵盘瓠招魂说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撒尿哥,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纪念龙神说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条又小又脏的水沟。有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一条小蛇。这一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的时候,蛇眼里闪着乞求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一下它的鳞片人头肉骨茶面,就把它放回水沟。谁知,那九片鳞突然脱落,小蛇长身而舞,化为条小龙。原来,它是条上天神龙井出有治,因触犯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才变成了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除非得到人阳气,这锁才能打开大奥第一章。”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感谢渔人,在水沟中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大河(也就是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五谷丰登。为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如果您有国学的相关感想愿意与大家分享,请发至邮箱522539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