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金融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变法-大资管工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变法-大资管工场

作者:刘胜军
来源:刘胜军微财经(ID:caijingknowledge)
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三次气势恢宏的变法努力:秦国商鞅变法、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前者大获成功,后两者功败垂成。
何也?
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关键就是解决了“改革的激励机制”问题,为了取信于官甚至不惜惩罚太子(也因此埋下了杀身之祸)。1912年高中时代的毛泽东就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洗脑壳,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雒怎么读,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商鞅变法的经验教训是:
?抓住官员激励问题,就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
?要“取信于官”秦小曼,改革者就必须敢于“得罪人”,这正是改革的困难之处。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一书中写道:
1996 年岁末,创富金融朱镕基副总理在北京看话剧《商鞅》,为剧情所动,凄然泪下。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之潮流,终为顽固派羁绊,车裂而死。此事虽已过去两千多年,然而以古衡今,焉能不令人慨叹。

二、理想主义者王安石
相反,王安石、张居正虽然都是千古一臣,却因为不能正视和搞定官员的激励问题,导致改革或无疾而终,或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然,王安石、张居正面对的“既得利益阻力”要远远大于商鞅,但这是政治家必须面对的现实。王安石、张居正变法的核心就是要打击地主官僚集团利益,把蛋糕向朝廷和民众倾斜,如此一来,整个官僚集团就被推到了改革的对立面。
王安石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1050 年初涉宦海的王安石赋诗《登飞来峰》,一展改革家的豪气: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充满激情的王安石虽然得到了皇帝宋神宗的鼎力支持,却遭遇以苏东坡、司马光为代表的满朝文武抵制。就改革成败而言,官员的支持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改革方案的制定还是改革的执行过程,无不仰赖官员的真心配合。如果官员都是阳奉阴违,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新法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境况。例如:青苗法旨在青黄不接之时,官府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市易法的目的是官府收购农民手中滞销货物,平抑物价。但结果呢?旨在减轻民众负担的改革措施,却成了官员借机敛钱的工具:
1)免役法出台后,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役钱都不许经营;
2)保甲法推行时,出现了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
3)虽然朝廷屡次禁止官吏向百姓强行推销青苗钱,但为了政绩侍弄的意思,各级官吏“故不问民之贫富,各随户等抑配与之”。
朝廷规定取息 2 分,“而施行之际则不然也”,许多地方明令取息 3 分,成了官方高利贷焦氏易林注。向官府贷款,要经历申请、审批、还贷等环节。道道手续,都成了官员们捞取“好处费”的关卡。
苏东坡说:
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凌潇潇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涨,此臣所亲见。
官员们为何和王安石乃至皇帝过不去?利益使然。
宋神宗与近臣讨论免役法的好处时说:
变更法制,士大夫们确实不高兴,然而对百姓有什么不方便的呢?
宰相文彦博直白地说:
皇上是与士大夫们共同治理天下,不是与百姓共同治理天下。
苏东坡说的更直白:
士大夫放下亲人到远方做官,在出力之余,也应当得到欢乐爱妃别赖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象厨子那样可怜,恐怕不是太平盛世应当看到的。
面对变法的“走形和变形”,王安石仰天悲叹:
变法如果由可靠的人去推行,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推行的人有问题,也许会带来很糟糕的效果地球修真者。

王安石,很傻很天真。
三、“世间再无张居正”的历史悲歌
王安石变法失败,但本人还总算得以善终。能力比王安石更强的张居正的下场更加悲催。张居正手腕了得,官员莫不畏惧,就连万历皇帝也对其忌惮三分。依靠“强压”,张居正首先借助“京察”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靓诺,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
张居正的努力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很大的进步。
遗憾的是改革不仅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也得罪了心胸狭隘的皇帝本人高门嫡女。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死,反对派立即反攻倒算。结果,很多变法被撤销,张居正被抄家,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流放。张居正的力挽狂澜最终只是明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对于体制变革难度之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

当张居正出任首辅的时候,本朝已经有了两百年的历史。开国时的理想和所提倡的风气与今天的实际距离已经愈来愈远了。很多问题,按理说应该运用组织上的原则予以解决,但事实上无法办到徽网论坛 ,只能代之以局部的人事调整。
在开国之初,政府厘定各种制度,其依据的原则是“四书”上的教条,认为官员们应当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万古不磨的真理。从这种观念出发而组成的文官集团,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组织,在中央控制下既没有重点,也没有弹性,更谈不上具有随着形势发展而作调整的能力。一个必然的后果,即政府对民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往往感到隔膜,因之税收和预算不能随之而增加或减缩。
财政上死板、混乱与缺乏控制,给予官员的俸禄又微薄到不合实际,因此相员们要求取得额外收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上面说过的地方官的“常例’堤一种普遍的不成文制度尼彩i8。亦在规定的税额以外抽取附加税:征收白银,每两附加几分几厘,称为“火耗”;征收实物沐浴盐僵尸,也要加征几匹几斗,称为“耗米”、“样绢”。除此之外,一个地方官例如县令,其家中的生活费用、招待客人的酒食、馈送上司的礼物,也都在地方上摊派。更难于判断的是京官的操守。他们没有征收常例的机会,而全靠各省地方官以礼仪为名所赠送的津贴。
这种局面不打破,文官的双重性格发展得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精神与物质的分离。一方面,这些熟读经史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姜凤山,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诩;一方面,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的斡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阴与阳的距离越来越远,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折衷办法也越来越困难。以张居正的精明干练,他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那句“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成为千年一叹。
大资管工场,是一批来自泛资产管理领域有赤子之心的资深业者共同打造的深度分享和互动平台,期望与同仁一道,研判行业趋势,探究投资哲学,推动产融并济,帮助国人财富永续、基业长青。我们将为您精选大资管领域最优质的文章,同时期待您参与分享和互动。
展锋的博客?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精选内容? 互动及文章推荐,请直接后台回复
?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大资管工场
微信号:大资管工场
ID:BAM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