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风水师之杨筠松-卮言重语来说易
杨筠松
风水始于何时已无从考究,学界普遍以晋代郭璞为风水学的鼻祖,其《葬经》被奉为风水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但真正将风水从帝王之家普及到寻常百姓之中,并将其发扬光大者,则是唐代的杨筠松,因此杨公也被称为是风水行业的祖师爷。
生平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古窦州(今广东信宜)人。杨筠松怜贫恤苦,经常竹杖芒鞋,深入民间,以他的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苦百姓,多方周济,不遗余力,在民间有口皆碑,时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杨公幼习诗书,聪颖过人,十七岁便登科及第。至唐僖宗朝任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起义大军占领潼关、攻克长安。杨筠松趁机弃官为民,逃离长安,回归民间,后至虔州(江西赣州)定居。杨公在此深入实践,广招徒弟,开展讲学活动,逐步将其风水理论系统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绵延千年的风水地理流派——“形势派”(又称“峦体派”),通常称为“赣派”(或称“江西派”)。
杨公在赣南传播风水的最大功劳是带出了一批杰出的风水人才。他的高徒有曾文辿,刘江东、廖禹、赖布衣、刘谦等。明十三陵勘测营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营造者李国纪、为福建永定著名园形土楼——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也都是他在赣南的弟子,无一不是名噪一时的堪舆大家。
学说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上中下篇)、《疑龙十问》、《卫龙篇(附)、《变星篇》(附)、《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勘舆学理论著作,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撼龙经》专言山龙脉落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柯奂如,以关局水口为主。刘欣美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
杨公风水,首重龙脉,认为自然界山水是“天星下照,在地成形”的结果,天有九星华天韵,九星之气下照于地,形成九种不同的山型。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逐渐演化发展,便形成了风水“形法理论”,“峦头之法”戏王之王。其说为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形成“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个程式。
传说
中国风水第一村——三僚村
三僚村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水文化,被海内外易学界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中国风水文化的诞生地”。相传,唐朝末年,杨公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廖瑀)云游天下,想觅一处吉地安定下来,于是相中了“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三僚盆地,并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称“三僚”)河大附中。杨公认为,这是一块适宜风水师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所以他说,住在这里王立行,子孙后代以后都将是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的风水师。正如杨公所料,日后的三僚村走出了无数杰出的风水大家。廖氏杨公祠内便悬挂着二块巨匾,一块是“历代国师匾”,另一块是“历代明师匾”。
在祠堂里面挂有两首对联,第一联曰: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
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
第二联是:
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
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相传这副对联为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所题曼森家族。
曾文辿将全家迁往此处定居时,杨公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此地别燕丹,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朱家天子杨家将
传说,杨公偶然寻得一处“仙牛汶潭”的风水宝穴无可奈何造句,机缘巧合之下,让“杨”、“朱”二性的人家将祖骸葬于此处,并断言:“朱家天子杨家将,改朝不换将”。历史上,宋代的杨家将威名传天下。後梁裸雪,朱晃(公元907)做了皇帝。到明代,有十七个皇帝都姓朱。
杨公十三忌
杨筠松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订定了“杨公十三忌”。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都市孽龙。
“杨公十三忌”受到玄空家的重视归途如虹,在玄空家的眼里,这十三个日子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