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下)-兴育心理咨询
三、中国传统家训例举
(四)《袁氏世范》
袁采是南宋信安人,现在浙江常山县的人。他当时为什么要写《袁氏世范》这本书?南宋淳熙5年,袁采担任乐清县令,现在浙江温州这个地方,他当时受到子思(《中庸》的作者,也是孔子的孙子)宣传中庸之道做法的启示,子思既然可以通过宣传中庸之道,把儒家思想普及到普通的老百姓群体里,我现在也可以做一点这种事情,把儒家的主流价值观,好的思想普及到普通老百姓里,所以他撰写了《袁氏世范》,用来推广儒家的伦理品德。
在《袁氏世范》里头有很多思想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原则,比如《袁氏世范》里头特别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使你是家里的长辈,也应该以德服人。这种说法在中国儒家思想里也是有的,越是做到长辈,越是做到领导,越应该以德服人。《袁氏世范》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用到他的书里。
袁采在他的刻本后续里头说到,他写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一种很通俗的方式,使那些普通的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够听懂,便于教化民众。所以他这本书里讨论的很多事情都是世俗之事,包括经商,怎么发展自己的家业,怎么管理各种事务,它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家训的范围。这就是这本书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原因,清代的时候,这本书不仅在中国流传很广,甚至流传到了日本和越南。
《袁氏世范》一共分为三卷:睦亲、处己、治家。《睦亲》一共有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以及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阐明了家族之间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原则,各种准则。
《处己》一共有55则,讨论的是立身、处世、言行、交友之道,他说处世的原则一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地位比较高,一定要注意谦虚谨慎,对人家的礼仪,给人家送的礼品不能因为人家身份地位不同而分出轻重,应该一视同仁。
第二,“人贵忠信笃敬,公平正直”。做人做事一定要仁厚,公平公正。
第三,“严己宽人,过必思改”。做人一定要对自己很严格,严于律己,对别人不妨就宽容一点,自己有了过错要及时改正。
第四,“谨慎交游,近善远恶”。做人做事一定不要跟不良之辈混在一起,应该跟那些做人做事做得好的人走在一起。
第五,“处世无愧心,悔心必为善”。做事情要问心无愧,做事情做得不合适,应当要反省、改正,这样以后做事情就能做得比较合适了。
《治家》有72则,《治家》在《袁氏世范》里头更多的是讲一个人、一个家庭应该怎么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在这方面,对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有很多直接的价值。比如如何置办田产,怎么进行公平交易;在经营商业的时候不要掺杂使假;借贷钱粮取息要适中,不要搞高利贷;兄弟亲属分割家产的时候,要把分家契约早早地印出来北京门脸房,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界限要分明;尼姑和道婆,也就是三姑六婆,在社会上行走的女性,不可“延请至家”,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挑事挪非,造成家族内部不和;税赋要依法及时交纳,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家训的原则对于稳定国家秩序,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袁氏世范》的意义在哪里?对比《颜氏家训》我们可以看到,《颜氏家训》是士大夫家庭教育他们后代应该怎么立身、处世、做学问的家训,里面有很多很浓厚的书卷气和学术特色,对比《袁氏世范》来说,它更加高大上。但是,《袁氏世范》一开始就是要把这种很高大上的原则推广到普通老百姓之中,所以它除了把这些很好的儒家价值观继承下来,还讲到了很多世俗生活各方面的一些指导,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在后代影响非常大,甚至流传到了国外,越南和日本。
(五)《朱子治家格言》
我们最后介绍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朱柏庐是明末清初的一个人,他的父亲在昆山抗击清军的过程中遇难了,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所以朱柏庐进入清朝以后,不参加清朝的考试,也不到清朝做官,安心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
《朱子治家格言》一共500多字,内容比较全面,文字通俗易懂,同时由于它是用骈文的方式写作的,非常上口,所以这本书问世以来,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成为整个清代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成为了从清朝初年一直到现在,传统社会里人人必读的启蒙书之一。所谓启蒙书就像《三字经》、《千字文》这样的书籍,它就跟这些书一样,是对少儿教育的启蒙书之一,所以这本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天色幻想岛。
我们来看其中一些名句。它一开始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家人应该早早起来打扫卫生,让整个家庭保持一种很整洁的状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讲的是家里一定要注意安全,到了黄昏以后要休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讲的是节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讲的是要持家,要预先做好准备,临阵磨枪是不行的。“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做家长的对自己一定要非常节俭,不要铺张浪费,参加宴会不要大吃大喝,流连忘返,这都是非常不合适的事情池秀媛。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原则跟我们前面读到的原则都是一脉相承的,都特别强调家族里的人都应该特别地对自己有约束,要节俭。
底下又开始讲到读书的问题,“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贪过量之酒。”这些全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人生经验,人生经历。
下面还讲到为人处事怎么办,“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跟做小本生意的人做生意的时候不要占人家便宜,因为人家挣的钱也不容易。“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看到旁边的亲戚、邻居日子过得不好,应该体量人家的不容易,多给人家帮助。“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对人对事情都过分刻薄寡恩,这个家是很难长久发展的。“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人伦各方面的关系处不好,家庭、家族一定会很快四分五裂。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看到人家很有钱就开始趋炎附势。“遇贫穷而做骄态者,贱莫甚。”这是最可轻贱的状态。“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界戒多言,言多必失。”在家里要特别禁止吵架、争执,如果家族里天天处于家庭内战状态,一定会导致后面的很凶险的结果。“处世戒多言”,到社会上说话要谨慎,而且要少说话,因为说得多了以后一定是言多必失。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听到有人对你说了一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思考到底他是不是在挑唆我,“安知非人之谮愬”,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在挑唆你和某人的关系呢?“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如果你因为某些事情跟家人或外人发生争执,这个时候一定要退一步想一下,难道不是我自己做得不对吗?换位思考,可能事情会考虑得比较稳妥,做得也是比较稳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肯定是朱柏庐的人生经验总结,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你对别人施了恩德,施完恩以后把它忘掉,不要老想着它,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一定要记得,这个讲的是做人要忠厚。“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做事情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事情做得非常地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头脑发热。在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里,有很多讲得非常好的格言,对我们现在有非常大的启发。
这是我们在第三部分里做的一个介绍,是中国在传统家训里一些比较著名的、影响很大的家训文献,重点介绍这个五个方面。
四、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例举
在这部分里,我们重点介绍几个家族,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者、官员司马光说过,《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原因是国之本在家,“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你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首先把家族管理好。这个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把自己家人约束好的官员,基本上他们的仕途走得是比较平稳的。我们现在正在学习“两学一做”,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从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薄熙来以及郭伯雄等人的反面案例里吸取教训,从这些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出事情都跟他们的家庭、家人为非作歹有关系。这些落马官员都在家庭教育方面和家风建设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司马光说的“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对我们现代的生活,尤其是现代的公务员、党员干部,仍然有很重要的启迪。
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列举史事作为借鉴。我们今天在这里讲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的时候,更多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现在,也有很多著名的高级干部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做得很好。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对家人的约束,都是做得非常好的。包括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对家人的约束,都是约束得非常好,非常到位的。
我们现在讲的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主要讲的是传统的家训文化,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普通干部家庭,凡是做得好的,几乎都是在家风建设和家训文化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下面我们重点讲几个案例。
(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郑文迪,是孔子之后第二个杰出的儒家思想家。孟子的母亲在中国家教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就是把孟子培养成为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孟子的家训始于胎教,我们现在讲的胎教,孟母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这种意识并加以实践,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从孟母怀上孟子的时候,她就非常注重规范,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孟子进行教育了。
《三字经》里头我们读到这样一个段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三次搬家。第一次,他们家住在坟墓旁边,孟子天天看见有人做丧事,所以他学会了建造坟墓,学会了哭丧,孟母认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他的成长不利,所以搬了家。这回搬到了市场上,孟子天天跟着市场上的人学宰猪宰羊,学着做买卖,孟母一看,这个孩子再这么下去,对他学习也不利,第三次搬家。这次搬到的了一个学堂旁边,孟子从此就开始努力学习,孟子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学习,孟母马上回来把她正在织的布剪断,以次来告诫孟子要努力学习。
孟子后来成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跟他母亲的悉心教育是有很大关系。这个是第一个案例,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后来孟氏家族也成为中国儒家四大著名家族之一,出的名人非常多。
(二)《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被称作是“江南第一家”,这个家族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5000平方米。从北宋崇和元年(公元1118年)开始,到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郑氏家族在这里合族同居340余年。这个家族以孝义治家著称于世,所以也被称为郑义门。
《郑氏规范》一共有168条,制定得非常完整、非常全面,被称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籍里,《宋史》、《元史》和《明史》对《郑氏规范》都有记载。
《郑氏规范》把儒家的孝义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很强的行为规范,这是《郑氏规范》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把比较抽象的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经过数代人的创制、修订和增删,最后定格为168条,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几个方面,可以称为全世界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在管理的结构上,把家族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个人,形成了网络式的多层结构。
这168条家规里头其中就有涉及到廉政、廉洁方面,比如86、87、88这三条,专门针对到社会上去做官、做领导、做公务员规定,只要出去做官,必须奉公守法,不能贪污受贿,不能辱没家族。有同志会说了,莫老师,这个家规对这个郑氏家族有没有什么影响?请大家看,正由于郑氏家族的家规非常严格,他们也是每到初一、十五,家族都要进行聚会,聚会的时候也是这样,把家规重新读一遍,凡是做得不好的,提出警告,提出处理。正因为如此,宋、元、明、清,郑义门一共出了173位官员,尤其是在明代,出去做官的人达到47人,官位最高的位居礼部尚书,正部级干部。郑氏子孙里做官的,没有一个因为贪污受贿被罢官,由此可见,《郑氏规范》的规定得到了有效贯彻和落实。
(三)张英教子“做人立品”
第三个案例,经历了康、雍、乾三个皇帝的张英家族。这个家族是安徽桐城人,第一代人是张英,第二代人是张廷玉,第三代人是张若霭。这祖孙三代的官职都已经做到了跟皇帝在一起工作的水平,被称为“合家顶戴,满门朱紫”。
张英写了一个家训,叫《聪训斋语》徐增寿,里面屡次提到,我的后人,我们家族的后人,一定要“立品”,要把人格立起来。
怎么立品?第一,“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读经书,经书不仅是积累知识、学习知识,同时,也有修炼品德的意思在里头;第二个,读完经书以后要修善德,要修炼品德;第三个,要慎威仪,这到社会上一定要谨慎,做公务员一定要威严,有威仪;第四个,为人处事一定要慎言慎语,谨言慎行。
我们现在看看这个结果,在清康熙年间,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已经是正部级干部了,文华殿大学士是参与内阁的很多工作的,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的很多工作,要跟皇帝直接沟通的一个位置。当时他的老家桐城出了一件事情,他在老家的故居,旁边有一个姓吴的邻居,吴家可能是一个做生意发家的,也很有钱。两家院落之间原来有一条巷子,都可以从那个巷子里进出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所以他想把原来中间这条巷子占下来,这样一来张家当然不干,因为这条路双方都拥有的,你把这条路占了,我们家就出不来了。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了当地的县衙门,县衙门是七品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而张英是省部级干部,而且他当时还是文华殿大学士,参与内阁事务,大概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的位置。当时县衙门很为难,一个是富商家庭,一个是高官,都有背景。这个时候,家人把情况写信告诉张英,希望张英能够出面过问一下这个事情。我们看张英是怎么处理的爱情正在直播,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张英家族三代人都能够进入到朝廷最高层做官,而且这个官第二代的时候做到最高,确实跟他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有关系。当时张英接到这封信以后就搞清楚了,无非就是吴家想把这条路占下来,张家就不愿意让他占,所以双方就争执不清。何美璇他把情况搞清楚以后写了一封信,信里写了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人都是会死的,争一点利有什么意义,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张家跟吴家打官司的过程中,张家是处于强势的,他们家是省部级干部,而且是国务院级别的干部百炼成魔,他一旦出面的话,肯定吴家是输的,那家只是一个商人而已。但是张英地位那么高,可是人家想的是,吴家是为了占点地方,无所谓,我们家不跟你争,我们家再让出三尺来,还是有路的。家人看到这封信以后,领会到张英的意思,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马上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一看不好意思了,他也让出三尺地,所以我们现在如果到安徽桐城,建议各位去那个地方看一下,现在还保留着,叫六尺巷。这个就是张英已经身居高位,但是他做事情做得非常地得体、得当新快现,因为得体、得当,所以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
他对儿子是这么教育的,“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跟人相交,一定要给人家好处,不要一天到晚想占人家的便宜。张廷玉后来做到大学士,跟他父亲一样,军机大臣,军机处的大臣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级别的干部,是清朝战略决策层的高级大臣。张廷玉是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三朝皇帝都非常地看重他,死后给他一个謚号“文和”,配享太殿,是当时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为什么张廷玉做官能做得那么平稳?中国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而且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做官做一代,基本上就把自己给做没掉了。但是,在张英这个家,张英受到了康熙的看重,张英去世以后遭遇极品男,张廷玉又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看重,最后配享太庙,由此可见,张英家族的家训是非常成功的。
第三代,当时张廷玉的儿子,也就是张英的孙子张若霭,参加了殿试,当时他的名次是一甲第三名,在明清科举考试的时候,头三名是一甲,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他是第三名。张廷玉听说以后姚金铃,马上就提出说,参加考试的人,那么多是平头老百姓要考上去的,因为每三年才考一回,所以那种没有多少背景,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出来的人,要考上一甲三名是很不容易的,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应该把这么宝贵的位置占下来,我希望把他放到后面。雍正看到说,张廷玉确实是高风亮节,就把张若霭由一甲第三名降为二甲第一名,也就是从第三名降到第四名。所以张廷玉非常地清楚,地位做得越高,越要谦虚谨慎。
我们再看张若霭后来怎么样。张若霭后来在南书房云鹤千年,南书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军机处任职,做到很高的位置。他们三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是做得非常地顺畅的。
(四)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族在他祖父的时候就很注重对后代的传承,他的祖父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祖父那个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一定要对后人有良好的教育。所以他的祖父留下8个字的家训,我们一看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农民的家训,非常地纯朴,非常地正面。第一个是“猪”,要养猪,农民当然要养猪,要不没肉吃;第二个“蔬”,就是种菜;第三个“鱼”,要养鱼,因为他是湖南人,那个地方有池塘,要养鱼;第四个是“书”,中国以农耕为本,你把这些基本的粮食、蔬菜、肉食都解决了以后,要读书;第五个是“早”;第六个是“扫”,清扫家里的环境;第七个是“考”,祭祀祖先;第八个是“宝”,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跟邻里要处好,跟亲戚也要处好。我们可以看到,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这些都是很纯朴的农家长辈对后人的要求。
到了曾国藩的父亲,他们家族第二代,是他的爷爷拿了很多钱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去学习村官修仙记,但是一辈子没考上秀才,后来政府给了他一个名誉秀才的身份。这个人也非常注重家族智慧的传承,曾国藩终于通过科举考试,考上秀才,考上举人,最后考上进士,道光年间已经在北京做京官的时候,他的父亲也给他写了家训,里头提到“三诫”。曾国藩能做出一番伟业,跟他爷爷、父亲的教育是有关系的。讲到“三诫”,传统家训的东西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第一个“节欲”,欲望一定要节制,不要天天想着好吃好喝,升官发财。第二个“节劳”,不要过渡劳累,这个很重要,我们做公务员过渡劳累很容易猝死。第三个“节饮食”,不要吃太多,吃太多也是不好的。这些东西都是很纯朴的,但是对于我们真的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曾国藩自己做了官以后几十年里,有两件事情几乎每天都做,第一件是读书,每天都读;第二件是写家书,每天都写家书,因为他有儿子、亲戚、侄子在全国各地,所以他每天都要写家书。家书事实上就是曾国藩家训里很重要的体现,家书里头很多内容几乎全都是教育后辈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的家书里头都有哪些内容。
曾国藩家书里头有很多很好的内容,今天只讲跟反腐倡廉有关系的。“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自然人皆敬重。”这个对于我们现在做官员、做领导的有很大启示,做官不要想着贪财,大家一定注意周天仙帝,这是晚清时期,很贪腐,非常混乱的时期,一个很正直的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官员是怎么自我要求和对家人要求的。他说,做政府官员就不要贪财,不要失信,不要自以为是,做到这三条,别人自然就敬重你。曾国藩就是因为这么做,所以才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慈禧、恭亲王,以及咸丰皇帝,再以前的道光皇帝,对他都非常尊崇。底下的大臣、部下也对他都很尊崇。直到现在,中国人讲到曾国藩,对他的人品绝对是没有质疑的,因为这个人确实很廉洁,确实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说到做到。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习近平这是这么说的,既然要做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可以,自己去创业,到企业里任高管是可以发财的,做官就不应该发财,曾国藩这么说了,我们现在还是这么说。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不要一天到晚非议别人,应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少说别人的不好。
“不可倚势骄人”,这个也是以前家训里很多人都讲的,他也反复强调。
以三个字来自我警惕,第一个“廉”,廉洁;第二个“谦”,谦虚;第三个“劳”,勤政。大家一定要记住一条,古代的那些官员的家族,只要做得不好埃芬博格,一般一代人就把自己做完了,比如雍正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官员——年羹尧,他的妹妹就是年妃,是雍正的一个妃子,可是就因为他平定西北之后,过分骄傲,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结果。我们看曾国藩家族,他们当时平定的太平天国,而且曾国藩和他的学生李鸿章一起领导了洋务运动,又向当时的朝廷建议搞了留美幼童计划,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他对这个国家有那么大的贡献,这个家族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清王朝的时候就发展得比较顺畅,这个跟他的不断自我警惕,不断自我约束是有很大关系的。
“要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我们做领导也一定要从这里得到启示,“畏”就是敬畏,敬畏国法,敬畏人言,老百姓对你有批评,你应该要敬畏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第二个是“慎”,就是谨慎。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这个话对我们做领导,尤其是做领导干部,是启示很大的。“福”是什么?就是你银行里的存款,享受得越多,存款就变得越少,如果你享福享过分了,就会透支,就会破产,“有福不享尽”,你的存款就始终是比较多的,财务状况就是比较稳健的。“有势不使尽”,你有官职,有很大的势力,不把它使尽,留用余地,有权不要任性,要在规则里使用你的权力,这样你就是比较安全的。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家训对于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有同志说,莫老师吴奇修,曾国藩的家训对他的后人有什么影响?曾国藩由于在晚清时期做政府官员,他当时也看到了晚清时期贪污受贿成风,非常腐败,所以他当时给家人留下了很重要的两个遗训:第一个,后辈不许做官,因为做官可能就会干乱七八糟的事情;第二个,不许从军,因为他当时镇压太平军,确实也杀了很多人,意识到杀人肯定是作孽,是不好的事情。所以他严格禁止他的后代,两个职业不要去做,一个是做官,一个是从军,后来他的家人基本上都照他这么去做了,所以他的后人主要以专业人事作为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立足。
曾国藩的儿子是一个政府里的专业人士,是著名外交家,伊犁谈判,他为国家争取回来很多的权益。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铨是精通英、法、德和满文,当时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的大使,后来又做到京师大学堂易学馆的总办,著名外交家,是一个翻译家。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是一个专业人士,曾纪鸿的后裔,有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桦等等,他们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士,或者是数学,或者是公路、铁路、计算机、采矿、电机方面的专家。然后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杭是上海美术专门的学校毕业,后来从事美术教育,其他的孩子,其他的后裔大部分都是这种专业人士。
曾氏家族在曾国藩这一代,已经成为功高震主的,杰出的晚清中兴大臣,功高震主,居然还能保全自己的家族,而且后世发展得很顺畅,跟曾国藩对他自己要求很严格,同时把这种人生经验以家训的方式传承给后代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国的家训文化,在我们历朝历代里都有做得非常好的家族。
怎么了解我们?想要咨询怎么办~~~来约兴育心理咨兴育心理咨询兴育简介:兴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秉承兴教育人的宗旨,以诚信、专业和服务为理念,在业界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兴育心理咨询中心的创立,是兴育在育人成人方面地进一步拓展。兴育心理咨询中心依托多年的教育背景资源,汇集了省城知名心理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组成了一流的专业团队。主要在青少年(初高中生)成长辅导、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评、企业EAP培训、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和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业专注温暖温馨咨询内容ConsultingContent■联系我们 ContactUs时光荏苒,兴育心理咨询一直陪伴着您联系我们ContactUs一部地址:太原市迎泽区双塔西街迎泽家园B座503室(体育馆对面)二部地址:山西高校新区太原师范学院校医院309室咨询热线:0351-4605138 15536027060 0351-3179284 (大学城)微信平台 ID:tyxyxlzx 官网:www.tyxyxl.com诚信 | 专业 | 真诚|坚持-倾诉让你变得更轻松-?咨询理念?
完善自我,助人自助,做行业典范
版权声明:图文、音频、视频均转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