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涂料中国80岁老汉一人干翻俄国,发现沙漠宝藏脱贫20万农民,收割巨量粉丝-酷玩实验室

中国80岁老汉一人干翻俄国大巫纪元,发现沙漠宝藏脱贫20万农民,收割巨量粉丝-酷玩实验室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自从蚂蚁森林问世
蛋蛋姐便玩的不亦乐乎
有段时间每天早上七点自然醒
闹钟完全就是摆设
辛辛苦苦近半年
终于在本月中旬成功种植一棵沙柳

可把自己给激动坏了
这可是我每天早起的结果呀
带着这份莫名的骄傲
我终止了种树日程
直到今天看到一个人的故事
我的脸腾的就红了
并下定决心
以后要继续早起偷能量种树
故事的主人公叫刘铭庭

他是世界著名治沙专家
为荒漠化研究
他一生绕塔克拉玛干沙漠7圈
全长40余万公里
为做红柳科普走过的路可绕赤道一圈
四分之一的中国红柳由他发现命名
他也是世界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个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送他外号“刘红柳”
刘铭庭出生在山西万荣
1957年从兰州大学植物系毕业
他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汽车司机
常常给他讲新疆的故事
从父亲那里他知道新疆很穷很落后

毕业前一年
他跟随老师去新疆塔里木河沿岸
搞生产实习
那里的穷苦不但没有吓到他
他反而被一种植物深深吸引
这种植物就是红柳
一抹红色纤细柔弱
却傲立于风沙盐碱中

可是
让他气愤的是
生长在新疆荒漠地区的红柳
居然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命名的
看着那一长串外国名字
不服气的他决心投身红柳研究
那时候大学生毕业还是国家分配工作
担心自己分不到新疆
临毕业前三个月
他居然专门给高教部领导写信
题为
“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坚决要求到边疆去江海人才网拜见女皇陛下。”
最后
他满怀壮志地来到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卫星图
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这里人少天热
在这儿工作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失踪
极其危险
想到这里工作的人极少
那时中科院刚在新疆成立分所
极少有科研人员过来
作为一名小小的研究员
没有老师可以带他
无奈他就自己学
他想
既然要改变新疆的环境
那就从沙漠治理研究开始
此后他就常常往沙漠里跑

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很差
车子开不进去
还很容易迷失方向
他带上指南针、水和干馕就直奔沙漠
刚到沙漠的刘铭庭没有经验
有一天刚下过雨
沙子表面凉凉的
吃过早饭
他和同伴光脚穿着鞋子就往沙漠里走
结果
十点钟以后太阳出来了
沙子越来越热
最后被晒得滚烫
光脚的他们不得不走两步就跪下来
把脚翘起来凉一下再继续走
实在没办法了
他们把采土壤的布袋子套上脚就往回跑
之后再不敢光脚进沙漠

经过多次进沙漠
刘铭庭越来越有经验
1959年
刘铭庭再次走进沙漠
作为中科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科考队的一员
他的任务是寻找优良的固沙植物品种
在沙漠里艰难跋涉许久
一个流动沙丘上生长着的几株红柳
一下子抓住他的眼球
以前从未见过
他意识到这可能是防风固沙的新品种
他兴奋地回到家
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0年正式将其命名为“沙生柽柳”

这一发现让他十分自豪
许多年后他回忆道:
我原来知道非洲有一种无叶柽柳长在流沙上,好界郭嘉,这下我们国家也有无叶柽柳了错婚,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优良固沙植物洗冤新录,现在我们国家终于也有了非梦卡盟。
在之后的日子里
刘铭庭又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走进沙漠
进行荒漠化治理研究
四十余年从未间断
这几十年间
他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七圈
全长40多万公里
作为一个植物学学生
他的研究重点自然在固沙植物
他熟悉沙漠里一百多种植物的习性特点
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
什么时候凋谢
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生长条件

然而
最值得他骄傲的是
在植物学分类已经如此精细的今天
他居然又相继发现了四个红柳新品种
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
金塔柽柳和白花柽柳
其中
他发现的白花柽柳
是世界上第一个开白花的红柳品种
后来被他引进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在满园开红花的红柳中
这株白花柽柳成为最大亮点

而全中国总共也只有20种红柳
至此
中国四分之一的红柳由他发现并命名
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红柳分类学家
要让红柳真正防风治沙
仅仅发现自然不行
在寻找红柳的同时
刘铭庭花了很多精力育种育苗
20世纪80年代初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刘铭庭实验田里的柽柳
从亩产5万株提高到50万株
扦播育苗亩产达到20万株
比当时走在世界前列的苏联
分别高出6倍和20倍
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对于红柳造林技术
他更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科研
最后
无论是荒山、砾石戈壁、粘土龟裂地
还是盐渍化沙地、流沙地、重盐碱地
他都能让红柳大面积生长

刘铭庭的红柳农场
1982年
由于黄沙威胁
三次被迫迁移的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
再次“沙临城下”
自治区领导召开会议现场办公
想办法拯救策勒
刘铭庭和同事应邀出席
多年研究治沙的他们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现场签下“军令状”
承诺5年中治理流沙6万亩
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40%
有多年的科研成果做基础
再加上他们的艰苦工作
5年后
政府来验收的时候惊呆了
他们治理流沙15万亩南风瑾,植被覆盖率平均超过60%审死官粤语,流沙前锋后退了4至5公里轮台罪己诏,投入产出比达1:7.5,而在这15万亩植被中扎肝,张翔玲有1/3是刘铭庭的红柳。

1986年的植树节
政府领导到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参观
看到生长茂盛的红柳
领导问道:
能不能在南疆花20万元恢复10万亩红柳
刘铭庭二度签下“军令状”
保证3年内完成任务
接着
新疆伽师、于田、策勒、民丰等县
都出现了他四处奔波的身影
3年后
他带领造林27万亩
然而他种植红柳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前后十年
他带领南疆干部群众
在新疆最大的盐碱地带上
种植红柳超过400万亩

刘铭庭在伽师县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红柳公园”
红柳的种植让全县盐碱化程度大大降低
农林牧业得到迅速发展
10年间,伽师县从全疆闻名的贫穷落后县,发展到粮、棉、畜生产10强县之一税子洺,粮食产量提高了11倍,人均收入增长3倍
1995年
“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在首个“防止干旱和荒漠化世界日”首次设立
全世界总共只有8项成果
刘铭庭主持进行的
“策勒流沙治理试验研究”和
“盐碱沙地大面积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技术”
却独揽两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大为感动
尊称刘铭庭为“刘红柳”

1996年
后者又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
荒漠化防治“最佳实践奖”
至此
刘铭庭成为全世界在荒漠化防治领域
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科学家
然而
刘铭庭深深地明白
治沙是一项大工程
只有少数人行动是不行的
他说:
红柳成林才具有防治风沙的威力,人群集结才能跟大自然抗衡
在潜心治沙的同时
他把许多精力用来进行治沙科普
他用上百张硬纸板和多年积累的照片
自制了科普图片
还印刷了红柳研究和技术成果的书
背上书和图片
打听农林科技会议
串乡走户赶“巴扎”(集市)
策划举办培训班
他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红柳种植科普

10年间
他为红柳科普走过的路可以绕赤道一圈
上至省部领导
下到目不识丁的群众
听过他宣传的人超过20万
1997年
65岁的刘铭庭退休了
坚守沙漠一辈子
本该回家颐养天年
可是
忙了一辈子的他却再也闲不下来
在沙漠行走40年
许多老百姓生活的困窘让他揪心
他曾拿自己的钱去资助贫困孩子
给农民们理发、修表、修鞋
然而
这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想起来之前研究的一种植物
——红柳大芸
即红柳上的寄生植物——肉苁蓉
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
被医学界誉为沙漠人参

由于人们的不断挖掘
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红柳大芸也越来越少
价格飞速增长
每公斤的价格从几块钱涨到80余元
想到也许可以通过种植红柳大芸
让老百姓致富
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他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
还说服儿女共同筹款共计50万
买了一头小毛驴
一辆四轮拖拉机
带上退休在家的妻子
一起来到于田县沙区
然而
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困难的老百姓并不买账
他就自己办起了大芸种植场
他要亲自做给老百姓看

那时的于田还极其落后
一周的生活用品只能到每周二的巴扎买
打电话也要到5公里外的乡政府
他和老伴就这样坚持着
每天7点起床做饭
顶着酷暑除草、浇水
晚上常常十点才收工
还要忍受蚊虫和牛虻的叮咬
最后
他的红柳大芸成果终于出来了
300亩红柳蔚然成林
红柳根部的肉苁蓉
亩产100公斤以上
高出天然林数百上千倍
亩产值4000-8000元
超过农地平均产值的10倍

从此
老百姓们争着抢着种大芸
刘铭庭也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
一双解放鞋满身尘土
在田间地头奔波
他带着他们修水渠、整地
给他们提供种苗
还亲自给他们做指导
不管谁来找他都去
许多沙漠边缘都被农民种上了红柳大芸

后来
于田县种植红柳大芸超过5万亩
年纯收入超过2亿元
超过有40万亩农田的于田县全县农业纯收入
于田县20万人民摆脱贫困
靠种植红柳大芸发家致富

由于红柳造林的丰硕成果
他被请到内蒙古、青诱爱卡盟海、山东、天津
等地做海滩、盐碱地造林指导
然而
近几年红柳大芸的市场行情开始低迷
梭梭根部嫁接的大芸却大受欢迎
他心里又开始着急
他开始研究梭梭大芸技术
80几岁的他骑着摩托车
走村串户教大家种梭梭大芸

2015年
82岁的他又一次骑着摩托车外出工作
却不慎翻在沙漠里
断掉7根肋骨
他却说没有翻在硬路上摔死
自己还是很幸运
躺在病床上
他却还在操心老百姓的大芸种植
他下定决心
要把梭梭大芸的高产种植方式研究出来
然后教给老百姓
让他们再一次致富
他说:
农民们需要啥他就给搞啥

从1957年走进新疆
今年84岁的他
和沙漠打了足足60年交道
先后获得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全国沙产业突出贡献奖
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
等20余项国内外大奖
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
美国、日本、德国等科学家相继拜访他
他的红柳种植技术也开始往非洲等地推广
澳大利亚荒漠环境管理中心的官员来参观拜访
深受感动地说:
“我见过很多国家的沙漠轻声密语,
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华润涂料”

刘铭庭说
他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就是把科研成果交给了农民
他觉得
农民是最可靠的
他们就住在沙漠里
交给他们就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而他也就放心了

在这个世界上
有人竭尽所能追求物质的享受
有人穷其一生追求精神的富足
可是我依然不知道
什么样的情怀可以让一个人坚持60年
从科学家化身农民
无数次进入危险地带
八十几岁的人尚且骑着摩托车奔波在沙漠
我们这些身体健康手脚灵活的年轻人
真的应该多多亲身躬行
为祖国的环境保护
出更多的力
把刘明庭爷爷的环保精神传递下去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谭凯个人资料,请后台留言天地有爱。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兰州大学对刘铭庭的采访
《【萃英记忆】刘铭庭:不忘初心,造福边疆
——“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一)》
《【萃英记忆】刘铭庭:不忘初心魏氏熏鸡,造福边疆
——“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二)》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刘铭庭荣获2016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
作者协会“突出贡献奖”》
光明网采访稿《刘铭庭:为红柳而生》